11月13日的《绍兴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把论文写在古越大地上——绍兴文理学院扎根绍兴服务发展》为题,专题报道了我校扎根绍兴服务发展。全文如下:
把论文写在古越大地上
——绍兴文理学院扎根绍兴服务发展
■ 首席记者 秦德胜
秋日的风则江畔,绍兴文理学院像往常一样宁静伫立。这所刚刚走过办学105年的学校,正在向着绍兴大学的目标冲刺。
在“大学梦”渐行渐近时,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周达军仍保持着一份清醒。“创建大学我们孜孜以求,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校内涵,真正建成一所与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大绍兴建设相符合的高水平地方性综合大学。归根结底,就是要更好地融入绍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正如周达军所说,近年来,绍兴文理学院围绕创办“高水平地方性综合大学”这一目标,扎根绍兴,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定位、办学模式调整、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基地)3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6项;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一批专业进入一本招生。一系列成绩,见证着绍兴文理学院的成长。
贴近些,再贴近些
“最近我们正在抓紧落实纲要。”朱爱武忙得有些停不下来。
这位绍兴文理学院地方合作处负责人所指的就是《绍兴文理学院全面融入绍兴经济社会发展行动纲要》。这份《纲要》,对2014年至2017年绍兴文理学院服务绍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系统谋划,提出了指导思想、行动原则、行动目标,并进行细致部署。
记者翻阅这一《纲要》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内容都与绍兴的文化和产业特色高度契合,且细化到每一年度。
《纲要》提出,到2017年,在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决策咨询服务等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其中,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建成3个面向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活动的公共专业(行业)平台,建设5~6个市级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与市属单位(部门、企业)共建15~20个研究院;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服务经费和项目数平均每年增加10%以上,新建3~5个大型合作平台;在决策咨询服务方面,参与市委、市政府重大调研课题50项以上,完成各类重点调研课题50项以上。
为完成一系列目标,《纲要》还部署了绍兴发展战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攻关、产业提升团队服务、科技服务平台培育、助力城市名片推介等十项专项行动。目前,十大行动正在一一落实,并成为全校上下的行动指南。
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我现在就好好地施展一番拳脚。”提起加盟绍兴文理学院的决定,夏才初坦率地表示,他对绍兴这个江南水乡城市仰慕已久,并深深喜欢上了这所廊桥边的大学。夏才初原任上海同济大学博导,去年加盟绍兴文理学院,担任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来绍后,这位已在全国成名的教授迅速进入角色,担任了市规划委顾问,并正在为城市交通建设而奔走。
敞开怀抱迎接一切有真才实学者,绍兴文理学院已初显一所开放大学的胸襟。
开门办学,也成为绍兴文理学院的一大特色。今年4月22日,绍兴文理学院与新昌县政府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今后,双方将在提升产业层次、农业科技推广、旅游和文化产业创新提升等方面深度合作。
4月25日,绍兴文理学院与绍兴高新区签订产学研合作专项行动协议。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来到学校,共商合作事宜。
绍兴文理学院和国内建筑行业龙头企业宝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则是最新的一个案例。在战略协议中,双方约定,要共建一个建筑商学院。“今后,这里将为我们培养大量的项目经理等管理人才,也将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有力支撑。”宝业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把论文写到企业去、把科研做到车间里。”绍兴文理学院有关负责人说,当前,学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各个合作项目和协议正纷至沓来。
“志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绍兴文理学院始终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建设的首要目标。“应用型人才并不意味着低档次,载人飞船、航空航天领域也急需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要求我们的办学必须是开放式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开阔视野。”周达军说。
正是基于这一定位,近年来,绍兴文理学院大胆进行学科改革,大刀阔斧“砍”掉了大量同质化的专业,结合绍兴实际,重点建设土木工程、机械纺织、生命健康、书法、化工等学科,努力体现绍兴特色,为本地发展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
学科定位的调整,让绍兴文理学院的师生更接地气。在新昌县的制药企业中,有大量绍兴文理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参与研发;在柯桥的轻纺产业里,不少文理人从事着花样设计、创意美术等工作;在袍江的苏泊尔电器公司等厂房里,学校教师进驻,将科研与市场对接,不再为搞科研而搞科研,同时贴近生产实际也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在广袤的海涂上,绍兴文理学院老师承担的生态养殖技术,让水产养殖户单产大幅提升,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古越悠悠,人才辈出,当前,在绍兴进入发展路径转型期、大城市建设关键期、转型升级攻坚期的时刻,更加需要人才支撑。而建设一座绍兴大学,此时更显紧迫。
“时不我待,我们重任在肩。”绍兴文理学院校长叶飞帆表示,办学105年来,绍兴文理学院培养了13万名毕业生,绝大多数在绍兴本地工作,在各行各业涌现了一批批精英。为绍兴发展培养更多人才,将成为学校的永恒追求。
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html/2014-11/13/content_995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