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早日成功创建绍兴大学,是绍兴人民、海内外乡贤和绍兴市委、市政府历任领导的共同夙愿,是市委、市政府的一贯战略,是绍兴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绍兴建成大城市、走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从描绘绍兴大学蓝图起笔,我校一步一个脚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指标难关,现在已经到了冲刺的“最后一公里”。在“中国梦”灿烂绽放的映照下,绍兴文理学院创建绍兴大学的梦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如此清晰、如此接近现实。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我校创建绍兴大学工作,去年5月27日,绍兴市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讨创建绍兴大学工作,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的绍兴大学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再投入3.8亿元支持学校内涵发展。
去年9月25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与举措是以创建绍兴大学为抓手,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创新办学举措,实现办学核心指标达到和超过申报大学的基本要求。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绍兴大学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创建工作。
去年12月4日下午,学校召开创建绍兴大学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校党委书记周达军、校长叶飞帆分别与分管校领导和各二级学院、部处、直属单位签订了《绍兴大学建设工作任务书》,将申办大学的各项关键指标和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各个职能部处、二级学院和直属单位。
随后,尤其是今年以来,各学院、部门纷纷细化方案,切实将任务分解到人,将责任落实到人,致力推进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现推出“创建绍大在行动”专栏,陆续展示各学院、部门在创建工作中的进展和经验,以凝心聚力,引领全校师生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到创建绍兴大学的工作中去,认准目标,明确任务,创新路径,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化压力为动力,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携手跑完创建绍兴大学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学校今年首次招生的三个硕士点之一的人文学院,向来以其浓厚的人文底蕴、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学子而广为人知。其学科专业建设比较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省优势专业、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硕士点授权学科、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另外还有省级重点二级学科2个。师资力量也较为雄厚: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入选省“151”第二、第三层次人才6人、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1人……另外,学院在鲁迅研究、越文化研究等领域上颇有建树,在省内乃至国内高校独树一帜,做出了不少成绩。因此,在创建绍兴大学、跑完“最后一公里”的征途上,自然少不了人文学院全体师生的精彩接力与汗水付出。
行动一:一鼓作气,顺利完成15个招生指标
按照学校文件精神和相关规章制度要求,人文学院的研究生招生工作稳步推进,今年的15个招生指标已经顺利完成,并且生源质量比较喜人,首战告捷。
今年是首次硕士点招生,校、院级领导高度重视,“我们前前后后花了3个星期的时间,而这之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忙了一个月”,人文学院负责人说。
开学初学校开会通报研究生第一志愿填报情况后,相关工作紧锣密鼓随之开展。为了较好完成招生工作,学院领导及各位学科负责人、学科秘书等纷纷亲自出马,向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省内外高校人文学院的领导或学科主任等联系,推介学院自身专业特色和我校硕士点招生的各种有利条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面临今年浙江省众多高校(除了浙江大学)人文学科都需要调剂生的激烈竞争,和硕士点第一年招生、很多考生不熟悉的不利形势,在学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招生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众多考生纷纷参加其硕士点的复试。并且,这些考生质量相对较好,他们当中不乏功底较好的本校生,既有本科为江西师范大学的生源,也有以微弱分数止步于第一志愿为华东师范大学等“211”、“985”名校的考生。
当然,求“生”若渴并不意味着降低招生门槛,学院领导与各位学科主任等按照学校相关部署,成立复试工作小组招生程序,本于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把关,层层筛选,组织专业课笔试、综合面试、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同等学力加试、思想政治素质考核等,择优录取。
行动二:深耕细作,挖掘较好科研潜力
“一、完成科研经费171万;二、完成国家级项目3项。三、4年内(2014年—2017年)拿到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项。”细读人文学院关于2014年创建绍兴大学指标任务书的年度细分表,发现在科研建设方面的指标,寥寥数行,但分量不轻。
学院负责人坦言压力不小,“去年是人文学院在科研上丰收的一年,共拿到4个国家基金项目”,但包括其他科研项目加起来,总共也才118.5万。况且这几年积累下来,几乎每位学科成员手头上都有一两个国家基金项目或教育部课题在做,“现在的政策不一样,上一个课题没结项,是不允许再申请新的”,所以对人文学院来说,如何保持良好科研势头,“完成科研经费171万”的确是不小的考验。
但硬骨头总是要啃的,学院一拿到这份指标任务书,马上召开学科主任会议和全体教职工大会,认真传达学校精神部署并落实具体指标任务。其时正逢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申报工作启动。对此,校院两级领导高度重视,学院也广泛发动和宣传,并数次动员符合申报条件的学科成员参与申报。
考虑到今年国家对上述两项项目申报有所调整和限制(即申报者不能同时申报),同时为了提高中标率,学院组织教师利用寒假期间,多次修改申报书,并联系资深专家审阅和给予指导。最终,在学校领导及学院教师的一致努力下,汉语言文学学科共有12人提交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占全校人文社科类在该项目申报人数的将近一半。另有3人参与教育部课题申报。
这申报的的12人中既有年轻的、刚来我校不久的优秀博士,也不乏教学科研能手。而做学术研究往往要耐得住寂寞,坐长期的冷板凳。“搞学术不容易,要减寿的”,学院老师笑称。事实也的确如此。但为了完成指标,为创建绍大出力,“12个人中,有的老师才刚刚把国家课题结项,马上又提交新的申报书,不容易,值得钦佩”,这个大家庭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院领导很是感动。
人文学院在纵向课题申报上积极引导、深入挖掘的同时,在横向课题、横向科研经费的争取上也动用脑筋、寻找突破。学院鼓励各位教师,尤其是教学经验丰富、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挖掘社会资源、发挥所长,结合人文既有传统优势,走出去,在服务地方上出谋划策,争做好文章。
行动三:内外兼修,打造过硬师资队伍
“一所学校、一个学院、一个学科要办好,并且有后劲,一定要靠人才来发展。”人文学院深谙此理,并且在推进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上不余遗力。作为浙江省重点专业、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我校首批硕士点招生单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已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科队伍,无论是师资构成还是人才梯队建设,都呈现科学良好局面。因此,出于现有学科建设形势的要求,学院招贤纳士已经不是简单的凑数,诚如学院负责人所说,“符合遴选条件的优秀博士或者能够承担学科带头人身份的高端人才相对还是不多的”,尽管如此,学院还是集思广益,并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抛砖引玉,吸引优秀人才,“不断有人投简历过来”,学院有关老师说。
对外积极引进人才,对内就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也毫不松懈。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余名,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17名,博士23名。在优化师资结构上,今年学院定下来的目标是新增副高2人,正教授1人。同时出于学科建设考虑和适应学校进一步发展需要,学院大力鼓励教师外出培训进修或深造。有两位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的老师读博,其中一位老师考取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另一位老师也于今年年初报考。
当然在培养人才方面,人文学院向来不遗余力,也成绩斐然。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为90%以上,不少学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另有部分学生考上研究生进入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在注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院也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有8人次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三等奖、浙江省特等奖、浙江省一等奖、浙江省三等奖。今后,学院也将继续发扬优秀学风,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创建绍兴大学是几代文理人的梦想,而圆梦少不了在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创建绍兴大学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中,叶飞帆校长指出“创建绍兴大学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困难自然存在,压力不可避免”,同时,按照周达军书记所提出的“将创建任务的每一条款都落实到专人,努力使得‘任务条条有人担,学校人人有事干’”精神指示,绍兴大学创建道路上,人文师生长袖善舞,一步一脚印,正踏实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