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四五】回顾十三五:着力培养...
我校首获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立项
【教育评价改革】学校“三个坚持”促...
【教育评价改革】评价改革开启中国教...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
我校获批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我校再获1项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
学校召开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
开门问策 集思广益——科教文卫体社会...
我校新增8项人文社科省部级项目
我校喜获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人民日报》报道我校服务地方与应用...
我校沈润溥教授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
校党委书记汪俊昌专题听取学校“十三...
围绕“十三五”规划 推进内涵式发展—...
学校就“十三五”规划征求民主党派人...
校领导赴京拜访校友 征求“十三五”...
学校专题研究“十三五”子规划编制工作
树立改革创新理念 高举绍兴大学旗帜—...
把握工作进度 提高编制质量——学校召...
当前位置: 首页>>发展动态>>正文

开门问策 集思广益——科教文卫体社会领域专家谈浙江省“十四五”规划​

源自:发展动态  2020-10-22 点击:[]

近日,郑栅洁省长主持召开省“十四五”规划科教文卫体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冯飞常务副省长、成岳冲副省长参加。10位知名专家学者就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等领域建言献策,现分二期摘编专家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吴朝晖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十四五”时期注定是变与新深刻交织、破与立相互并存的现代化新征程,注定是扬长处补短板、以点线带全面的更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对这样的新征程新阶段,除了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外,更需要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形成以人才带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系统推进模式,让我省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各行业都有创新加持。

我省高等教育、科学技术和卫生健康领域的“十四五”布局可以遵循以下思路:教育领域,应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以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引育全球各类人才,进而让天下英才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撑;科学技术领域,应以智能化驱动浙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进而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型省份;卫生健康领域,应以智慧健康架起健康浙江建设之路,进而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品质的美好期待。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浙江通过构筑人才引领新优势、创新策源新优势和卫生健康发展新优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

   第一,建议完善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浙江高等教育布局,进而引领我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一是通过教育教学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优化,提升培养浙江所需人才的能力。二是在浙江建设若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加快为我省产业赋能赋智。三是支持浙大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围绕浙江“高精尖缺”领域引育全球人才。  

   第二,建议建立与新工业革命相联动的全域创新体系,进而打造创新型省份的“浙江模式”。一是以汇聚与分布式创新提振各地市创新能级。二是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科研设施。三是发挥浙大在我省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第三,建议探索与后疫情时代相契合的大健康格局,在健康浙江行动中率先打造智慧健康的科创高地。一是在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中优先考虑智慧健康板块的布局。二是支持产学研单位开展智慧健康领域的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三是支持浙大在智慧健康中打造“医药高峰”。  

何显明

浙江省社科院院长

    

   第一,把社会治理摆到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围绕率先实现省域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下一阶段浙江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立足于“重要窗口”建设的新目标新定位,“十四五”规划需要增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前瞻意识,树立“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治理”并重的理念,将社会治理摆到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第二,深化“四治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四治融合”不是四种治理方式简单、机械的叠加,其实质是通过充分挖掘各种治理资源,广泛运用包括法治、德治、智治在内的各种治理技术、治理手段,通过建立新的自治机制,重新激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重新赋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在治理方式和治理过程上打通现代与传统、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的整合治理趋势。从桐乡、嘉兴到全省各地,浙江在乡镇、社区层面的社会治理创新经验亮点纷呈,但严格地讲,“四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尚未真正完成从“事”到“制”和“治”的转变,尚未形成成熟化、定型化的,可以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制度规范。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总结各地涌现出的大量鲜活经验所蕴含的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将其进行制度提升、制度集成、制度融合,形成简洁、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一揽子制度方案。  

   第三,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为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新格局营造社会内生动力。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从长期来讲,提振内需,构建畅通的国内循环体系,最有效的办法,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加快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十四五”期间,我省还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进一步加大社会建设的力度,在巩固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省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以基本公共服务适度扩容、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升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全省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  

杨德仁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一,国家和区域全面创新发展,必须构筑强大的战略优势和核心能力,高等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深入实施,一市三省加快布局和整合高端创新元素,构筑先进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驱动长三角的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浙江省围绕建设“重要窗口”新目标,更高质量推进创新强省战略,聚焦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世界科技创新高地,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发挥创新支撑功能。  

   第二,宁波高等教育,与其城市层级量级严重不符,也很难跟上宁波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步伐。宁波高等教育,不仅与同类城市差距较大,也被同处浙江的杭州远远甩在身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高校数量和层次全面落后,人才对创新转型支撑不足,学科资源匮乏对宁波高等教育发展制约严重。  

   第三,发展宁波高等教育,是杭甬共唱“双城记”,促成双引擎驱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浙江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等的关键举措。一是支持设立高等教育“宁波特区”。通过政策引导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此集聚布局,建议设立支持宁波发展高等教育的专项资金。二是综合布点全省学科人才资源。针对宁波学科资源匮乏的情况,建议创造条件增加并优先建设宁波高校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点;建议出台政策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资源整合。在高端人才引育方面,建议支持宁波加强名人名师(创新团队)的引进;为宁波单列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名额,加快宁波高校本土人才培育进程。三是优化提升宁波高等教育结构。国内高等教育强市,往往是双核驱动,而不是单极拉动。宁波现在处于宁波大学一家独大的局面,非常有必要支持宁波市再建设一所理工类的全国百强高校。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按照省委常委会的要求,已经完成转设并制定全面建设全国百强高校行动方案,未来可期。  

施一公

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是以顶尖人才为牵引,打造全球科技人才新高地。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突出强调一下顶尖人才引进。浙江作为人才净流入率全国领先的地区,建议进一步采取国际化战略,将面向全球引进顶尖人才、实行以人为本的资助模式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从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加以保障。海外有一大批顶尖华裔科学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外籍特别是华人科学家引进力度,在各类人才项目申请中不设国籍限制,对引进的外籍顶尖人才给予普惠国民待遇,从而更好地敞开怀抱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二是以基础研究为根本,增强自主原始创新新动能。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突出强调一下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也连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但占R&D经费的比重仍然只有5%左右,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15%-30%的占比;且基础研究经费中90%以上来自于财政,并主要是中央财政。浙江作为全国科技大省,基础研究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却并不突出,要实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定位,基础研究仍是要着力补齐的短板之一。  

继续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基础研究稳定投入增长机制,率先引导杭州、宁波等地市围绕基础研究重点领域错位布局;加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建立基础研究投入联动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建立基础研究发展基金,加强产业共性问题的基础研究;研究将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捐赠支出视同企业研发投入,给予税收减免政策。

   三是以人才培养为关键,构筑青年科技人才蓄水池。建议进一步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高水平推进“十四五”新一轮学科建设,重点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鼓励交叉学科建设,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与国际接轨优化一流学科评价体系,打造世界一流的学科高地和高峰。探索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创新路径,通过省部共建等方式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构建中央统筹指导与地方属地管理有效衔接的良好政策环境和资源合力优势。  

   四是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发挥新型创新主体新优势。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突出强调一下新型研究型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新型研究型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在目前科研资源配置体系中处于明显劣势,特别是在财政资金主导的基础研究领域未能获得充分支持。建议进一步通过改革做增量,充分释放新型研究型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潜能,作为关键突破口激发科研基本盘的活力。  

联合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建立与创新能力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式,对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支持其发挥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延揽全球顶尖人才,参照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国际顶尖研究机构模式建设世界级基础研究高地;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在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中积极承担任务、发挥重要作用,与传统高校、科研机构形成良性互补。

梁廷波

浙医一院党委书记

   一、关于对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形势的认识  

   一是“十四五”期间我省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其一,后疫情时代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地位愈加重要。其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持续深化为浙江不断壮大高峰学科的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强化多学科能力提升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其三,人才强省、创新强省战略加快推进利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二是对标国内一流找差距。我省公立医院高峰学科建设仍存在以下不足:高峰学科不高、尖峰学科缺乏;产学研结合不足,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够,尤其缺乏一类新药;重治疗轻预防,集预防、保健、治疗、康养为一体的全医疗产业链有待加强。

   二、关于“十四五”时期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建议及时总结疫情防控经验,补短板、锻长板,建立健全我省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打造平战结合的全省乃至全国区域性重大公共卫生战略储备医院,建立健全我省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议争取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人财物及用地政策方面支持,使之早日落户浙江。

   二是建议以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契机,加速打造我省医学高峰和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议给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医院适度增质扩容,着力建设高峰学科(国际一流)、优势学科(国内一流)和培育学科(区域领先),加强公立医院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我省高精尖的医疗技术和危急重症的诊治水平。同时在数字化医疗、健康大数据、医学人工智能、脑机融合等交叉学科领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新兴高峰学科。

   三是建议超常规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打造全球人才汇聚高地。强化我省“鲲鹏行动”等人才战略与院校人才计划的衔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适度增加人才编制额度,制定与人才引育周期和规律相适应的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着重引进尖端人才领衔的学术、临床及转化团队,鼓励海外直聘、成建制引进国际化团队等方式聚拢一批国际级临床科学家,组建以临床科学家为主导、由生物信息学、流行病学和药物研发领域一流专家加盟的顶尖人才队伍。

   四是建议以产学研结合为抓手,打造高水准科创转化平台和医药产业链。鼓励高校、医院及企业多方合作,促进医工信学科融合,加强医学交叉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医学成果转化,产生若干个有“浙江标签”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药物。接轨现有医药产业,并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吸引一批科创企业落户,联合打造集产学研为一体、生命健康和“互联网+”相结合的未来医学城。推动预防、保健、治疗、康养全周期医疗产业链发展。

 

上一篇:学校召开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

下一篇:我校新增8项人文社科省部级项目

关闭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 绍兴文理学院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绍兴文理学院河西校区科教楼312室 联系电话:0575-8834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