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集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的通知
浙江省对标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努力办...
绍兴文理学院“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
怎样破“五唯”促教育评价科学转型—...
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
中共绍兴市委关于制定绍兴市国民经济...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
省委省政府印发《浙江教育现代化2035...
关于开展学校“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
绍兴文理学院“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
绍兴文理学院“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绍兴文理学院“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
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
绍兴文理学院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
论大学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发展规划>>正文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

源自:发展规划  2014-03-11 点击:[]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实现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战略部署和2010年12月中共绍兴市委专题常委扩大会议对学校“十二五”时期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特制订本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十一五”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内涵上层次、服务地方促发展为工作主线,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业创新,实现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由2005年底的17985人增加到21648人(其中元培学院8306人),增幅20%,学生规模已位居全省78所高校的前十位。据“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排名,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在全国90年代后新建普通本科高校中名列第三,并超过了全国部分以“大学”命名的高校和众多80年代后新建本科院校。2009年2月,经浙江省学位委员会评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被新增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这为早日建成绍兴大学迈出了重要一步。
   ——“申硕”和学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工商管理学三个一级学科增列为硕士授权建设学科,2010年开始试招研究生。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日趋明显,“十一五”期间,省级重点学科由2个增至5个、市级重点学科由6个增至11个,新增“越文化研究中心”为浙江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与越文化研究”为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与浙江大学合作建设“浙江省功能化多孔材料与绿色替代技术重点创新团队”,新建2个绍兴市重点实验室、2个绍兴市科技创新平台。  
   ——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本科专业数由“十五”末40个增加到47个,新增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由6门增至20门、省新世纪教改项目由8项增至29项,新增4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第二承担单位)。学生学科竞赛和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等指标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与30所海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办学。
   ——科研和自主创新的关键指标明显提升。高层次项目、高级别获奖和高水平论文论著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第一。“十一五”期间,科研课题经费累计8375万元,其中纵向经费2455万元;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3 项,省部级项目219项;取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省科技奖和省哲社优秀成果奖等15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专利申报逐年递增,申报183项、授权70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绍兴文理学院报》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人才队伍与师资结构日趋优化。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比例从33.1%增加到60.5%,其中博士学位由6.7%增加到16.6%;正高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从8.5%增加到14.4%。有1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42位教师入选浙江省“151”人才。新增7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位省级教学名师、5位省级教坛新秀、1位绍兴市高级专家、19位绍兴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成功申报了酿酒工程、书法学、建筑学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专业,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数占85%以上,实施了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十一五”时期向社会输送全日制毕业生2万余人。科研项目中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性课题占45%,与企业、地方共开展500余项科研合作项目。5位教师入选浙江省首批21个块状经济转型专家服务组。我校“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年均为绍兴中小学培训教师2500人次。2009年12月《教育部简报》专门刊发我校服务地方的做法和成效。
   ——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独立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目前开设28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规模从2005年初的5579人增加到8306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等已基本达到教育部验收标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学生学科竞赛成绩位列全省独立学院首位;2010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7.64%,位列全省独立学院第一。2010年9月,元培学院新校区在镜湖科教园正式开工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彰显特色。“风则江大讲堂”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品牌、浙江省首批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品牌和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毕业生“爱心承诺”荣获教育部优秀校园文化品牌三等奖和浙江省第二批优秀校园文化品牌。大学生合唱团连续两届在世界合唱比赛中获得金牌冠军。《绍兴文理学院校报》先后被评为浙江省高校和全国高校优秀校报。“希望的田野”网站被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先后授予“浙江省高校十大优秀主题网站”等称号。学校已连续5年获浙江省“创安”先进示范单位,2010年获评“浙江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007年在南山校区新征土地65亩,新建成南山综合实验楼45000平方米、元培综合楼38800平方米、体育馆14300平方米、学生公寓44000平方米、青年教工公寓11500平方米等项目。目前,校园土地面积133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3.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8亿元。2010年学校固定资产规模达8.8亿元,比2005年增加2.4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回顾“十一五”时期以来的工作,以我校被新增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和办学百年庆祝活动为界标,学校发展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对照“绍兴大学”建设要求,从学校现有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看,我们还存在着不少不足和困难:
   ——学校整体学术水平还不高,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不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水平较弱,产学研结合能力有待加强;
   ——办学特色不够明显,学科优势不够显著,学科特色仍需凝练,学科、专业品牌有待进一步培育,硕士学位点建设需要继续加强;
   ——办学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学校在人才队伍、土地面积、教学用房、图书资料等方面尚需要后继投入,尤其是与地方经济紧密相关的学科还缺乏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学术团队;
   ——内部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建设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等教育发展步入新阶段。“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浙江省提出要全面强化高校教学、科研、服务能力,使浙江省在全国成为高等教育水平和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地区之一。这要求我校必须致力转型,提升内涵,增强核心竞争力,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十二五”时期绍兴将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绍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绍兴市委市政府、绍兴人民包括旅港同胞,对提高我校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贡献力的要求更加突出,对我校早日建成“绍兴大学”的期盼更加强烈。2010年12月,绍兴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我校“十二五”建设发展问题,要求学校千方百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坚持“面向全国、服务绍兴、彰显特色”,加快建设绍兴大学。
   ——学校转型发展面临新挑战。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与省部属重点院校相比,我校内在的基础条件还相对薄弱,外界又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既有来自重点大学的“压”,又有来自同类院校的“挤”,还有各类高职院校和国外高校的“顶”。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有组织的战略规划,积极稳妥地、有步骤地实施转型,从整体上推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从根本上超越自身,从结构到形态、从形式到内涵真正实现向现代大学的转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崇尚学术、致力转型、追求卓越、共享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地方为导向,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实现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时期,基本形成与现代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基层学术组织、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评价机制,办学水平位于全国90年代后新建本科高校的前列,基本达到更名绍兴大学的要求,为建设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规模。稳步扩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推进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到“十二五”末,全日制在校生当量规模达到20000人(不含元培学院),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5000人、研究生300人、留学生300人。
   ——学科与学位点建设。2012年左右通过国务院学位办验收,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十二五”期间在全校建成10个左右特色鲜明、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较高的优势一级学科,新增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5个左右省级重点学科。到2015年,拥有6个左右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6个左右专业硕士学位点,形成学术型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和建设绍兴人才集聚高地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具有三个月以上国外研修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10%。
   ——专业建设。建成一批在省内外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专业,若干个专业进入普通高校第一批招生行列。打造2-3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知名度的品牌专业,新增1-2个国家特色专业,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科研与社会服务。承担国家级项目50项左右,省部级项目300项以上,至“十二五”末年科研课题经费超过3000万元。努力实现国家级科研奖项的突破,使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达到30项,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和高水平学术论文数年均增幅10%以上。  
   ——国际合作办学。多渠道探索教育国际合作新路子,努力以嫁接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拓宽国际学生招生渠道,努力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
   ——元培学院建设。高质量完成元培学院异地新建,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0人,综合办学实力位于全省独立学院前列。
   ——和谐校园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完善校园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校园基础建设,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完善校内治理结构,建立公正、公平的内部管理机制,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三、战略举措
   (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坚持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学科组织的作用,本着“全面推进、分层建设、重点突破”原则,大力培育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构建高层次学科平台,提升学科资源对各项学术工作的支撑能力。
   ——努力推进学位点建设,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顺应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改革和发展趋势,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相互促进,大力建设一些具有较宽的学科覆盖面、特色鲜明、对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研究生学位点。
   ——大力培育优势特色学科,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大力发展应用性学科,不断提高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基础性学科,进一步发挥基础学科在综合性大学中的支撑作用;培育特色优势学科,寻求和体现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密切关联的建设内涵。
   ——创新学科管理机制,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做实做强学科组织,进一步完善“三级组织两级管理”组织结构下的学科组织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建立面向问题的各类跨学科基层学术组织的有效模式,形成学科集约优势和特色明显的学术团队。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形成分工合作、决策民主、责任明确、管理有序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学院和教师的学科建设积极性,推进学科快速健康发展。
   (二)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与引进并重,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人才引进。围绕重点科研领域和重点学科发展方向,采取多种形式,面向海内外,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化大力气引进能带领学科赶超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领军人才。
   ——注重培养提高。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工作、生活与发展环境,着力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以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着力推进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学科带头人培育计划、青年教师提升计划、教师海外培养计划。
   ——造就学术团队。有计划地实施高层次创新型教师培养项目,有步骤地遴选一批教学效果好、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加以重点培养,培养教学名师,造就学术创新团队。培养与引进并重,造就一批学术水平高、学科组织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争取整体引进优秀学术团队。
   (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
   ——优化专业结构。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先发展、做大做强经管、工科及部分理科类等应用型专业,改造基础类专业,做精做强传统优势特色专业,开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度高的新专业。努力发挥学分制的优势,采取设立专业方向模块、主辅修和全校系列选修课等方式,努力体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优化课程建设。强化精品课程培育和建设,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左右。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造2个工科实训基地。扩建大学生创就业中心,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建立跨学院的课程平台,扩大课程共享范围,提升课程专业化水平。
   ——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强实践课程改革,强化实训,注重技能,增强实效性。扎实推进学科组织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增强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大力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5人。
   ——深化继续教育。适应全民学习的时代需要,更新观念,建立健全适应继续教育发展的管理制度,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十二五”末,争取学历继续教育在校学生数比“十一五”末增长20%以上,非学历教育人次数增长50%以上,总收入增长20%以上。
   (四)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围绕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围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开展应用研究,“上层次,出精品”,重点培育、扶持和奖励标志性科研成果。
   ——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更多更好的校地企科研合作平台,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强化项目研发、智力服务和决策咨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到“十二五”末建成10个面向地方、具有活力的技术服务中介机构。新建南山图书信息大楼、科技创新和服务中心,与地方龙头骨干企业共建大型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博士后流动站。
   ——提高社会服务贡献率。创新科研工作管理考核机制,建立以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术人员从事科研创新和成果推广转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重要作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体系,更好地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力争把学校附属医院建设成为三级综合性医院,成为绍兴市医疗服务、医学教学和临床科研的重要基地。
   (五)以扩大开放为途径,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开门办学,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努力形成宽领域、全方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学术合作机制。
   ——探索教育国际合作新路子。积极在国贸、护理、机电、纺织等专业中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积极争取联合建设“孔子学院”。提高外籍专任教师的比例,改善教师来源结构。年引进高水平外国文教专家20人以上,具有双边合作协议的国外院校达到40所左右。
   ——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师到海外进修学习和开展合作研究。积极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努力提高我校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对外汉语专业建设,进一步发挥书法学、越文化研究在国际交流中的特色优势,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
   (六)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不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加快元培学院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校园基础建设,优化校园功能布局,完善学校公共服务体系,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元培学院建设。“十二五”期间,概算投资9亿元,在镜湖科教园完成征地875亩、新建校舍28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建设征地525亩,新建校舍19.4万平方米,概算投资6.95亿元),2012年实现学院整体搬迁。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验收评估,取得办学许可证。
   ——完善校园基础建设。进一步盘活资产,整合资源,做好元培学院搬迁后的资源统筹安排工作,优化校园布局。到2015年,按照在校生当量规模20000人,对照国家大学设置标准,完成征地500亩。完成新建研究生、留学生教学和生活用房13万平方米,以保障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需要,使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指标达到国家的标准。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实验设备配置,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保持省内高校平均值。加强图书资料建设,进一步丰富数字化资源,努力形成具有印刷型文献、本地数字化文献和网上文献信息的多元化文献资源体系,使生均图书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实现资源数字化、管理自动化、服务专业化。完善校园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数字化校园公共数据库和门户平台,构建一个集教学、管理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数字化管理环境,实现学校管理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四、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良学风校风,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全面提升校园文化。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继续培育提炼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加快建设一批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发展方向、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品牌,推进学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引导师生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大气开放、追求卓越的学校发展环境。
   ——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以“热爱学生、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主要内容,把师德建设贯穿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树立先进典型,弘扬高尚师德;加强师德教育,提升师德水平;注重师德实践,健全评价体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
   ——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创新方式方法、提高队伍素质、健全长效机制、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校园。深入研究新时期教职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维护教职工正当权益,妥善化解各类矛盾。重视解决教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对生活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着力关心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尽最大可能把广大教职工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事情办好,不断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二)组织保障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下党建工作的新机制,努力把握新形势下学校党建工作特点和规律,着力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办学治校能力。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探索建立适应我校特点的干部培养、选任和考核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健全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努力增强党政工作合力。加强校院两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实施基层党建创新工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发挥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积极作用。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实行党务公开,切实保障师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学习贯彻《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符合学校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三)制度保障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校内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增强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理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合理分治;改革学术委员会,积极探索教授治学有效途径,保障学术民主。建立校务委员会,提升学校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水平。
   ——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完善“三级组织两级管理”的组织结构。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在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全员聘任(用)制。建立重点学术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建构科学、公正、公平的学术评价机制。妥善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推进民主管理。健全民主管理体制机制,推行校务公开,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健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制度,建立完备的民主管理监督体系,提高民主管理水平。
   (四)服务保障
   以转变职能、规范服务、提高效能为核心,加强机关各部门效能建设;强化后勤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建设平安校园。以深化“平安校园”建设为载体,以防范群体性突发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为重点,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体系,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大校园综合治理力度,努力建设平安校园,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约束机制、风险防范机制、节约激励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优化学校预算结构,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约束力和宏观调控作用,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健全经济责任制,加强审计监控,规范专项经费使用管理,确保学校有限财力资源集中投入到教学与学科建设之中。
   ——拓展经费筹措渠道。积极争取办学资金主渠道的支持,使政府拨款能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开拓各方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筹措学校建设发展经费。提高科研实力和学科建设水平争取更多和更高层次的项目获取专项经费,培育特色项目争取中央财政的专项支持,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以服务求支持,实现学校办学资金来源多元化。
   ——强化后勤服务保障。进一步深化后勤管理改革,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后勤保障模式,加强后勤保障队伍建设,构建起高效、安全、优质、有序的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推进校办企业规范化管理,理顺产权关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五、发展远景
   到2018年前后,学校在硕士点建设、省部级重点学科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集聚、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水平等核心指标上取得更大进展,各项办学指标达到教育部大学设置的标准,整体办学实力名列国内同类院校前茅,学校实现更名绍兴大学。
   再过若干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若干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特色和优势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教育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建成“教育教学质量高、服务地方有成效、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绍兴大学”,并成为浙江省尤其是绍兴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动机”。
   到本世纪中叶,若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学校将成为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有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二○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上一篇: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

下一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

关闭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 绍兴文理学院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绍兴文理学院河西校区科教楼312室 联系电话:0575-8834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