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路径

    发布日期:2024-01-03    点击次数:


    地方本科院校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高质量推进地方本科院校改革发展。

    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评价改革。在推进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迫切需要从高校人才培养源头上找到依据,提高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毕业生就业状况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最真实的指标,也是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的试金石,既体现了过程,也体现了结果。因此,深化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评价改革应以就业导向为核心,进一步强调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凝练办学特色,聚焦发展重点,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开展高校分类评价改革。为克服高校同质化办学倾向,就需要打破原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推进高校分类评价改革。高校分类评价改革需要完善高校分类体系,在整体框架下分类设计各类评价工作,明确政府参与的各类评价的主体、对象、导向、方式方法等,建立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指导、分类拨款、分类评估等制度。以就业导向,探索面向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不同人才培养类型的分类评估办法,引导各类高校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进一步推动省级人民政府科学履行教育职责,聚焦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遵循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机制和办法,强化评价结果运用。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改变教育政绩观,引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履行教育职责,为教育评价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地方各级政府应以就业为导向改善教育生态,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破除“五唯”,在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突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的人才的评价导向,改进结果评价,加大对就业工作考核力度。

    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以就业为导向,按照《总体方案》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良性方案。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离真正转型成功尚有距离。转型过程中,部分高校出现了新的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应用型大学着重于“应用”二字,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树立就业导向,使地方本科院校跳出传统精英教育的老路,引导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将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将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上来。同时,国家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以就业为评价导向,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统筹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一流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更好地向应用型转型,推动其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改进高校自我评价方式。高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也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责任主体。当前,由于大学排行榜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地方本科院校有意无意地会依照各种大学排行榜的指标来办学,出现唯指标化与过分重视科研成果及相对轻视人才培养的倾向。应推动高校根据学校自身办学实际和发展目标,构建教育基本标准,确立人才培养要求,完善自我评估制度。针对高校自设标准不清晰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使高校明确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的办学定位,从而进一步找准所处坐标和发展方向,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质量文化。同时,促进高校树立正确的发展绩效观,禁止在学校简介及学校网站新闻上宣传各种国内外排行榜排名;杜绝花钱买排名的不良倾向,禁止付费购买各类排行榜服务的行为。

    (严彦  2023年第15/16期《中国高等教育》


    绍兴文理学院 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
    地址:绍兴文理学院河西校区行政楼西427
    联系电话:0575-8833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