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大学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地方综合大学职能的充分发挥需要依靠合理的学科结构来支撑。合理的学科结构是学科组织结构、课程结构形态、人力资源组合方式、物质资源配置方式的结构基础,直接影响着大学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和职能的高效发挥。
一、大学学科结构的内涵及时代特征
大学学科结构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认识,对学科结构的把握主要有学科个体结构和群体结构之分:一是从学科内部逻辑范畴、基本原理组合方式的学科个体结构角度分析。布鲁纳认为,学科结构是一门给定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二是从大学学科群体结构角度来理解。庞青山认为,学科结构是大学中相互关联的学科组成及其相互联系方式。这种关联因学科的门类分布、发展水平、力量配置、交叉渗透程度等方面的具体条件不同而显示出差异。学科个体结构的演化不断丰富着群体结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学科群体结构的研究是为了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共生共存、协同优化等特性,努力寻求更具活力、更具潜力的群相发展效应。本研究主要针对大学学科间结构离散、学科群相效应弱、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相脱节等问题进行宏观研究,所以主要着眼于学科群体结构的研究。
就学科群体结构来说,20 世纪中叶以来,以系统综合思维为指导,学科结构呈现出“学科静态结构与学科动态结构相统一、传统学科更新换代与新学科异军突起相统一、特色优势学科培育与学科群相激励效应相统一”的特征。这些特征为地方综合大学突破思维定势,深入研究学科结构存在的问题,探索学科结构优化的策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的现状及成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分层发展,随着区域发展对高科技成果、多样化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凸显出来,并越来越成为制约大学特色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一)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结构趋同
我国地方综合大学办学历史不同、所处文化背景不同、区域重视和建设程度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各大学逐渐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效益观念、质量观念和特色观念,不断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然而,地方综合大学追求学科门类齐全,大多数大学包括 8- 10 个学科门类,造成了学科结构的趋同化建设,抑制了地方综合大学以结构优势和学科优势跨越式发展的活力,激化了学科结构与现实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同而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相同的缘由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自上而下统一的学科专业目录指导。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混乱的局面,1978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改造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高校专业设置与改造的原则。1984年到 1987 年教育部两次组织对专业目录进行修订。20 世纪 90年代以来,专业划分过细、管理僵化、专业面窄的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严重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反复研究,1993 年国家公布了新的专业目录,以学科划分科类代替了传统以行业划分专业的办法。1998 年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经过立项研究、专家调查论证、总体优化配置、反复征求意见等,由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前,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大学具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权利外,其余高校都必须遵守 1998 年的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我国统一的学科专业目录一直指导着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方向,地方综合大学成立时间不同,但不同时期成立或恢复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都深深地打上了自上而下统一的学科专业目录的铬印。第二,由于对政府的依赖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地方综合大学都是区域重点建设的高校,政府财政投入占很大比例,学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主要依据政府统一要求进行,容易导致学校对政府指令的路径依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家长、学生需求的反应都比较滞后,难以形成特色化、区域化的学科结构。
(二)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发展失调
基础学科是应用学科发展的基石,应用学科是基础学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要保障。高校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优化学科结构,而且有利于缩短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距离,增强两者的互动能力。我国多数地方综合大学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发展失调,要么基础学科实力较强而应用学科实力相对较弱,影响了地方综合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么应用学科较强而基础学科比较薄弱,应用学科缺乏基础理论支撑。
地方综合大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发展失调,与我国地方综合大学的办学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952 年院系调整,仿照前苏联模式,将各综合大学中的工、农、医、师、财、法等系科分离出来建立专门学院,原有的综合大学实际上只留下文、理二科。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一系列政策指导下,各地方综合大学才根据学校基础和国家专业目录指导,在文、理两科简单的学科结构基础上逐渐开始增设新的应用性学科。但是由于强大的学科惯性力量的影响或应用性学科资源配置昂贵等问题,应用学科发展明显滞后于传统的基础学科。而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以来,改建、重组的一些地方综合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发展或服务少数民族,学科设置上倾向于优先发展应用性的学科,不同程度地存在基础学科相对薄弱的问题。
(三)学科组织方式封闭,学科群建设滞后
目前,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组织主要是校—院(或部)—系—研究中心 / 研究所 / 研究室四层结构模式,这种学科组织模式表面上看与美国各大学的组织结构模式相似。但是地方综合大学的学院设置主要依托一级学科进行建制,系—研究中心 / 研究所 / 研究室与学院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行政隶属关系,主要围绕二级学科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更适合承担教学任务,更倾向于达到教育的目标,不利于发挥多学科优势来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种学科组织结构模式强化了组织成员的学科思维方式和知识疆界,推进学科按照其固有的思想信念、结构化的逻辑范畴体系等渐进式发展,以结构严密的组织方式抵制了多学科、跨学科的协同发展,更没有为学科群的孕育发展预留空间。
造成我国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组织方式封闭、学科群建设滞后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不同时期学科组织形式“沉淀”的结果。组织和系统这两个术语本身总是在我们的脑海中激起一幅井然有序的图景,导致我们产生这样的期望: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就一定能够找到简捷的做法。我国学科组织模式就是在政府主导下,探索全国最简单、最简捷方式的典型例子。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我国大学学科组织管理方式在教育部相关政策指导下,一直以系—教研室模式为主,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大学科研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部分大学开始突破系—教研室的模式,以系为基础升格为学院,设立独立的研究所,试办研究生院和研究机构。但是,建立在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基础上的学院、学系,依然无法突破学科思维的局限,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教育依然薄弱。第二,大学学科组织模式秩序化的努力导致无序化的状态。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组织模式秩序化建设,使校—院—系—研究室模式在高等教育范围内体制化,使各大学想当然地把它们视作正确的形式,而且是唯一正确的形式。这种适应教育教学的组织模式,无形中限制了系统综合时代学科的交叉、综合发展,抑制了大学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当现存的组织管理体制无法完成新的任务时,就会在体制外产生新的组织形式来弥补现存体制的不足。在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组织管理模式无法为大学科发展以及解决社会综合性问题提供平台时,体制外的综合性研究中心、研究机构则通过各种不规则的形式自由地发展起来,比如政府各部门支持的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独立研究机构等。这意味着地方综合大学将需要与其他科研机构争夺各种资源,使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竞争陷入混乱、无序状态。
(四)特色优势学科不鲜明,学科结构调整动力不足
特色优势学科对深刻变革原有的学科结构观念、模式,科学地整合、绘制学科结构的宏观图景,具有动力学意义。美国州立地方大学遵循学科不平衡规律,主要以特色优势学科尤其是应用性特色学科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比如 US News 2008 年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第 96 位的亚利桑那大学,曾荣获 10 次诺贝尔奖和普利斯策奖项,信息档案系统排名第五,化学分析第七,地质学第七。2008 年排名 34 位的纽约大学,应用数学第一名,金融学第三,分析学第四。据《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 2007- 2008》统计,我国地方综合大学应用学科排名前 10 位的学科比较少,特色优势学科不鲜明,很难形成学科优势效应,带动相关学科协同发展,更无法推动学科结构的优化整合。
地方综合大学特色优势学科不鲜明,学科结构调整动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学科带头人匮乏,科研团队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特色优势学科是出色的学科带头人及其凝聚力强的科研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学科带头人以其深邃的思维、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和成果,能够敏锐地把握系统综合时代学科的发展方向,能够以其追求真善美的探究热情激励科研团队相类似的学术行为,共同推进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地方综合大学学科带头人匮乏,科研团队创新能力不强与培育特色优势学科的急迫需求形成了非常尖锐的矛盾。如地方综合大学的院士、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都为个位数。
(五)学科结构调整滞后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以自主创新为根基的科技创新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近年来,部属院校比较集中的东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比较大,部属院校学科结构优化进程也比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进程中,吸收借鉴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成果,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然而,中西部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调整依然滞后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造成中西部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脱节的种种原因中,我国相对封闭的学科政策和大学学科结构惯性作用对学科结构的影响非常突出。与我国相比,美国的学科政策制订和学科专业目录修订过程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比如CIP 的学科专业新增标准和删除标准,体现了 CIP 自下而上的动态发展性。而我国学科政策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行为,除少数高校拥有自主设置权外,其他各高校必须严格依照学科专业目录设置,大大限制了高校依照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行学科专业调整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优化升级滞后的更明显因素是学科结构惯性作用。学科结构惯性作用正如组织结构惯性作用一样,表现为一种抗拒变革的力量。我们借用组织结构的描述来理解学科结构的惯性作用。组织结构是一种沿袭以往行为模式的组织趋势,指的是由于时间及经验的累积,组织经常偏好于过去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采取稳定的运作方式,以至于呈现了一种不易随着环境变迁而作适时调整的现象,在外表现出一种“保守、怠慢与迟缓”的作风,甚至出现抗拒变革的情况。Hannan & Freeman 认为,高等教育机构是所谓拥有高度惯性的组织群体。学科结构惯性作用对一定时期内夯实学科组织基础、稳定科研团队、提高科研水平、形成大量科研成果是有益的。但是,系统科学时代,新领域、新学科、新学派不断涌现,学科结构惯性作用将阻碍学科组织管理机构的重新调整、阻碍科研人员以项目为基础自由流动和灵活组合。
三、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调整的策略
(一)推进学科组织模式创新,加大学科群建设力度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再加上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国家新战略目标的确立,必然对高等教育提出“由大变强”的新期待。仅仅依靠部属院校,不可能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使命,地方综合大学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对区域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也必然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承担者和执行者。地方综合大学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要求这些大学突破学科壁垒,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承担区域重大科研项目,解决区域综合性现实问题,这对其长期积淀形成的“树状”学科组织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让我们先将思维视角转向我国著名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的模式,探索系统综合时代学科组织模式发展共同的必然趋势。我国“985 工程”二期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学科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实质上就是以学科组织模式创新来突破以一级学科为基础设院,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设系或研究所、实验室的传统思想,以相关学科间的联合交叉为基础建立网状的跨学科组织模式。比如,北京大学设置了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工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研究院下设若干研究所和中心,这将大大促进北京大学不同院系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为相关院系、相关学科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研究院还将与相关院系和学科合作,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组织模式创新应该遵循科学的学科结构和学科组织发展的规律,建立凌驾于本科生教育之上第二层次的研究院,研究院下设研究项目、研究中心、研究计划等,高效整合学校分散的科研资源,解决各学科单打独斗和作坊式经营的痼疾,促进学科群建设,探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育学术共同体,加快特色学科和学科群建设
特色优势学科和学科群是大学发展的龙头,也是学科结构优化的驱动轮。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科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特色优势学科和学科群的选择过程。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而不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过程。在一个没有特色优势学科和学科群、各学科平衡发展的高校,学科不可能取得快速发展。因为在特定时期内,特色优势学科和学科群有快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势头,它能带动许多相关学科或看似不相关学科的发展,能够对高校整个学科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发挥明显的“主导性”作用,即能够真正地将其活跃的发展势头、优势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学术创新广泛而深刻地扩展到整个学科结构中去。
地方综合大学以特色优势学科和学科群为牵引,优化学科结构,走特色化办学之路,是区域高等教育质量的突出标志,而特色优势学科和学科群建设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是以学 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起来的学术共同体。吴康宁教授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自己学术上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要能使整个学科队伍的成员由弱变强,由强变更强,这样才能推动学科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学科的发展不是学科带头人单枪匹马所能完成的,而是整个队伍浴血奋战的结果,不是个人创造历史,而是群雄创造历史。”地方综合大学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有效的育人机制、选人机制、激励机制,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努力使科研团队由粗放式松散结合向以学科带头人为统领的学术共同体转化。学术带头人统领下的学术共同体,能够以集团心理和“群体竞争”的态势,自由交流、自由讨论,突破现有学科的界限,冲破传统势力的束缚,为传统学科更新换代、新兴学科诞生、多学科融合交叉甚至新学派的形成争取发展空间。
(三)促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相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基础学科的突破性进展常常对新技术、新产业的形成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基础学科薄弱,将缺乏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容易造成应用研究低水平重复或模仿,难以产生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成果,陷入“无航标”的茫然中。应用学科是将基础理论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学科基础,应用学科薄弱很容易导致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长期被束之高阁,难以发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因而,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是大学职能整合、作用发挥的必然要求。尤其在“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时代,区域科学技术创新不能仅仅依靠国外技术的改良、扩展,必须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有机结合,开展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原动力的技术创新,带动新型产业和产业链的发展。
地方综合大学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特有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等推进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责无旁贷。然而,地方综合大学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形成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发展失调、相互之间联系松散的现状,大大抑制了其自主创新的潜力。这种学科结构与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形成的以技术为中心环节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即“科学—技术—生产”双向发展、相互衔接的锁链严重不相适应。科学的经济社会价值,只有在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于实践时才能表现出来,而全部社会生产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科学与生产之间联系的加强。因此,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以及各高校学科基础和优势,以学科组织创新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以基础学科为理论支撑的技术创新和以应用开发为动力的基础研究,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努力缩短科学技术转化和物化周期,切实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突破结构惯性作用,主动适应和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知识经济时代,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优化程度、动态开放的自组织能力,直接反映着学校的办学层次、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体现着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越合理,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越明显,区域主导产业的层次水平也就越高,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条件也就越好。这就要求地方综合大学全面创新学科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动态开放机制、危机预警机制和高效执行机制,突破传统学科结构沉积形成的惯性作用力,遵循科学的学科结构演变规律,同时,积极观照和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同的学科结构实质上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方式,所以,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调整的机制创新应该以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为核心,打破现有既得利益结构的惯性力和阻碍作用,激发学科结构调整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