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
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
绍兴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等教...
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0—202...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国家教育事业发...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
2016年国家教育督导工作报告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美国高校战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研究—...
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调整研究
制定发展战略规划 适应高等教育变革
和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完...
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国家...
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学业...
当前位置: 首页>>决策参考>>正文

绍兴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源自:决策参考  2021-10-11 点击:[]

绍兴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市教育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根据《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绍兴市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订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完成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教育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已经具备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省二级及以上优质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面达到73.35%,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面达到93.94%,学前教育家长满意度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全覆盖;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各区、县(市)均培育出1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高考总体成绩稳居全省前四。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全市90%中职学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1526家企业签订校企长期合作协议,拥有11个省级中职校企合作共同体,中职学生获得全国技能大赛金牌数位居全省第一;高等教育扩容至11所,在校生数突破11万人,高校规模居全省第三;终身学习渠道畅通,建成老年大学(老年学堂)101家,常住人口成人教育受训率达到25.96%;教师队伍提质发展,师风师德持续向好,中小学省特级教师达到96名,教师工资待遇依法得到保障。

我市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但与人才强市战略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明显差距,教育理念不够先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够充分、教育治理水平有待提升、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不同程度存在。“十四五”期间,绍兴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对教育结构提出新要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多样、更为迫切。全市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新使命,深刻认识省委赋予绍兴“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新任务,奋发有为、奋勇争先,实现新时代共同成长的美好教育篇章。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共同富裕示范区目标下的共同成长教育理念,以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战略目标,促进优质均衡发展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开放为动力,队伍专业化和治理现代化为保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对标“重要窗口”标准和“四个率先”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打造活力、和谐、品质的高质量现代教育体系。持续深入助力打好以“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涌现一批有绍兴辨识度的教育成果,为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市域发展之路,奋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范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五星育人,三名争创”为总抓手,强化学校党的建设。稳健推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2.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做到建设优先投入、人才优先引进、困难优先解决、典型优先宣传。科学配置区域教育资源,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加快补齐教育短板。

3.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体系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坚持依法治教。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政府治教方式和治理体系。坚持依法治教、依章治校,倡导科学管理、民主治理。优化教育评价取向,强化教育督导,形成社会多元参与、共同治教新机制。

5.坚持共同成长。注重系统性,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实现学段之间协调成长、区域之间抱团成长、校际之间互助成长、师生之间同步成长、校园内外和谐成长。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各区、县(市)达到省教育现代化县评估标准,市域教育现代化水平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学前教育更加优质普惠,实现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全覆盖。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实现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全覆盖。高中教育更加优质多元、普职协调,基本形成“分类办学、特色发展”局面。高等教育实现规模扩张、内涵提升,绍兴文理学院成功更名绍兴大学,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市。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本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水平成为全省“重要窗口”的卓越构成、共同成长的典型样板。

(四)核心指标

一级

二级

2020年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更公平的教育

幼儿园在园人数(万人)

14.26

15

预期性

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比例(%)

0

100

约束性

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面(%)

93.94

95

预期性

义务教育在校生数(万人)

40

41.9

预期性

高中段在校生数(万人)

13.8

12.6

预期性

研究生在校生数(人)

1342

3000

预期性

校际优质均衡差异系数

小学段

0.40

0.36

约束性

初中段

0.35

0.30

约束性

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比例(%)

0

100

约束性

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

98.1

99

预期性

适龄持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学前段

95.59

96

约束性

义务段

99.9

100

约束性

高中段

91.33

93

约束性

城乡教育共同体数量(个)

102

120

预期性

更优质的教育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109

>100

预期性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

99.5

99.9

预期性

省高水平中职学校/高水平专业创建(所/个)

0/0

5/16

预期性

省高水平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创建(所/个)

0/0

3/6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2.6

70以上

预期性

国内外著名高校合作办学数(所)

1

3

预期性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个)

0

1

预期性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人)

115770

135000

预期性

普通高等学校数(所)

11

14

预期性

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名)

4782

6000

预期性

本省高校绍兴籍大一新生体质健康合格率(%)

90.85

92.5

约束性

学生近视发生率(%)(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降低)

55.71

50.71

约束性

赴海外办学机构数(所)

1

1-2

预期性

学历留学生人数占高校在校生总数比例(%)

0.3

0.4

预期性

老年教育机构乡镇覆盖率(%)

80

100

预期性

更卓越的师资

高校海外留学访学3个月以上经历的专职教师比例(%)

10

15

预期性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中职

87

90

预期性

高职

75

85

预期性

学校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的比例(%)

初中

3.48

8

预期性

普通高中

12.81

21

预期性

更高效的治理

高校师均横向经费(万元)

2

5

预期性

全市智慧校园比例(%)

80

100

预期性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综合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


2025年健康校园建设有关指标

学生近视率

体质健康优良率

“健康校园”创建率

卫生保健室创建率

心理咨询辅导室标准化率

每名学生熟练掌握艺术技能

每名学生熟练掌握体育技能

小学

46.8%

60%

100%

100%

100%

1项

2项

初中

67.51%

60%

100%

100%

100%

2项

2项

高中

72.73%

60%

100%

100%

100%

2项

2项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机制。加强中小学课程育人主渠道建设,深入实施高校思政课改革提升工程,实现在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全覆盖。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支持在绍高校探索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改进学科德育与评价方式,探索各学段纵向衔接,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横向“四位一体”的德育一体化路径。

(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开足体育课,配强体育教师。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体艺课时、课间休息等时间。探索学校体育评价改革,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应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推进美育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打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示范区,着力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建设一批劳动实践基地,推进中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探索形成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推进机制,服务研学实践教育产业加快发展。到2025年,创建3个全国劳动教育先进县市。

(三)打造阳光活力的健康校园实施健康校园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一批安全、舒适、健康的校园功能建筑和教育教学设施。着力降低青少年学生肥胖率、近视率等。持续开展公共卫生知识教育,将防疫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打造主体更多元、形式更多样、内容更多维的防疫安全教育。坚持防教结合,持续开展生命教育。构建家校、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完善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干预和转介机制,打造校园“心育”“心防”体系,完善师生心理危机日常筛查机制和干预机制。

(四)促进因材施教。全面推广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聚焦学情跟踪与评估,建立学困生学情会诊平台,为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提供精准的靶向支持。立足“强基计划”,选拔培养一批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服务新时代国际竞争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需要。聚焦学生学科兴趣,推行综合评价录取,引导学生做好学业与职业发展规划。确保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区域内初中比例不低于60%。构建普职融合通道,促进学生合理分流、适性发展。

四、发展幼有善育的学前教育

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到2025年,力争普惠性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达到95%,省二级以上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面达到80%,省一级幼儿园比例达到14%,学前财政教育经费占教育投入比不低于6.5%。

(一)优化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绍兴市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第四轮行动计划,以区、县(市)为单位适时调整完善幼儿园建设布局规划,实行学位动态调整制度,扩大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着力提升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占比,增加生均公用经费,提高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标准,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举办优质普惠性幼儿园。推广“城乡、院地、园园和名园+”等学前教育共同体发展模式,打造学前教育共同成长的绍兴样板。

(二)加快农村幼儿园补短提质。全面落实农村幼儿园提质二十条措施,加大农村幼儿园优先、优质、普惠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乡、村两级幼儿园建设规范与标准,扎实推进薄弱幼儿园改造工程,着力改善园舍条件,提升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比例。实行“三独立四统一”管理模式,全面构建以“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为示范、集体办中心村幼儿园为主体、中心幼儿园设村级教学点为补充”的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三)全力提升幼儿园内涵品质。完善幼儿园质量监测评估办法,健全“1+1”政研联动网格化责任区(教研指导责任区+督学责任区)制度。以“教研指导责任区”为依托,创新教研内容和方式,构建“园本教研、联片教研、区域教研”机制。结合本地文化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执行能力,探索推进具有绍兴特色的“越课程”建设。

五、打造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全面推动高中教育高水平发展,到2025年,有关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

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

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创建

浙江省现代化学校创建

市级优质均衡示范乡镇创建

市现代化学校创建

普通高中分类办学比例

越城区

成功

成功

达到创建标准

创建率达到全省平均

100%

100%

100%

柯桥区

成功

成功

达到创建标准

创建率高于全省平均10%

100%

100%

100%

上虞区

成功

成功

达到创建标准

创建率高于全省平均10%

100%

100%

100%

诸暨市

成功

成功

达到创建标准

创建率高于全省平均10%

100%

100%

100%

嵊州市

成功

成功

基本达到创建标准

创建率达到全省平均

100%

100%

100%

新昌县

成功

成功

/

创建率达到全省平均

100%

100%

100%

全市

全覆盖

全覆盖

创建率列全省前四

创建率列

全省前四

100%

100%

100%

(一)全市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深入实施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新增一批紧密型教育集团、跨学段教育集团,探索完善教共体模式和运行机制。实施优质均衡“五大创建”行动计划,加大城区学位扩容力度,缓解城区名校学位压力;高质量推进“小而优”乡村学校建设,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满足村民、随迁儿童就近接受优质教育的实际需求。实施初中提质共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特色课程(群)和特色课程团队等载体建设,推进教育质量科学监测、跨学科教学和精准教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科学素养和写作水平,实现15岁学生学业水平高于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国区平均水平。

(二)推进普通高中分类办学特色发展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型,有机衔接初中和高中教育。探索全市普通高中按科技、人文、体艺、综合等分类办学,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学校办学理念、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等变革。加强“生涯规划队伍、心理健康队伍、家庭教育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和导师制,提升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和自我定位能力,推动“育分”向“育人”转变。推进开发高中慕课系统,重点支持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群)建设,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创新项目,实现一校一品牌。

(三)提升特殊教育能力。解决特殊教育教师编制紧缺和专业短板等问题,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全面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卫星班”融合教育模式,提升“随班就读、特校就读、送教上门”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学前教育、高中段入学率。强化从出生到就业免费的保育指导、学校教育和职前培训公共财政支持,提升教育助残覆盖面,全市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比例达到100%。实现“资源教室”应建必建,探索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打造一批全省示范性人工智能特教项目,提升学校软硬件配置标准,加强绍兴特殊教育中心建设,发挥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建设IEP(个别化教育)数据平台,支持各类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建设适合残疾学生就业的专业及实训平台。将重度自闭症儿童全面纳入特殊教育保障体系,提升残疾学生入学评估、入学安置、康复训练有效性。

六、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融合发展

全面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动计划,到2025年,力争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数量达到2个、省级产教融合工程项目数量达到10个、省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达到50个、国家“1+X”(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试点工作单位达到10个以上、职业学校“双师型”比例不低于90%。

(一)深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滨海新区高教园区孵化器功能,汇聚各类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要素,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建设一批紧密型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加大实训工厂、实习实训基地和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等项目建设力度,实现教材合编、标准共融、教学共育、基地共享、师资共培。大力扶持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合作企业,鼓励引企入校和引校入企。坚持“双元育人一核心”“学校企业两主体”,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积极稳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适应基础学科进展突破和产业技术迭代升级。争创一批深化产教融合工程示范项目,开展产教融合指数年度评估。

(二)探索绍兴特色的跨界融合。提升中职学生“双基”水平,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实现普职之间资源共享、课程共建、教师交流、学籍互换和学分互认。支持职业学校面向退役士兵、农民工、失业人员等社会群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培训。建立弹性学制和一体化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稳妥实施“中本一体化”试点,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培养模式。持续开发跨界融合课程(教材),推行学科嵌入式、文专跨课式、校企跨界式教法,建设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深化中职教学跨界融合。优化教师知能结构,培育教师跨界整合和知识迭代能力。

(三)加快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建立健全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统筹专业、师资、实训、招生、就业等中职学校资源,优化市域内中职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全面提升中职教育办学条件,引导中职学校办精办特。推进“双高”建设,推进绍兴技师学院和新昌技师学院建设,推动柯桥技师学院筹建工作,“双高”学校数量达到15所(中职部分)。提升“双师”内涵建设,深入实施“双千互进”工程,重点培育与“双十双百”集群制造领域相适应的专业群优秀师资力量,引进一批特殊高技能人才作为专兼职教师。

七、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市战略的意见》。到2025年,力争在绍高校数达到14所(含研究生院),在校生数达到13.5万人,研究生办学层次高校力争达到2所,国内外高校合作研究院(实验室)达到20所,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学科数力争达到2个,省“双高”学校数量达到6所(高职部分)。

(一)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推进镜湖高教园区与镜湖新区联动发展,规划建设滨海新区高教园区,引导新引进高校等增量资源向重点发展区域集聚,服务和支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独立学院全部完成转设。确保绍兴文理学院更名设置为绍兴大学,综合排名实现整体跃升。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树人学院建成全国高水平民办高校。

(二)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实施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行动计划,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以省一流学科为目标,大力支持在绍高校建设优势学科,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一批与集成电路、现代纺织、电子机械、节能环保、医药化工等绍兴优势产业相匹配的重点学科,加强“新四科”(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和新师范建设。加快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名师引进工程和名学科、名专业建设工程等专项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具备冲击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学科专业,全力支持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取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到2025年,教育部B级学科、博士点等争取有所突破,硕士点数量达到20个,25个左右学科成为省级一流学科,40个左右专业成为省级一流专业,一批专业进入“六卓越一拔尖”国家级一流专业。

(三)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扩大“3+2”和“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规模,实施高校“双创”人才倍增计划,形成从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深化应用型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广研究生培养的“新昌实践”模式,全面实现一所高校对接一个产业(行业)、组建一个产业(行业)学院、一个产业建立一个研究院,打造“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的创新体系,构建双元制、订单式、复合型、双创型育人模式。坚持分层分类规划,大幅提升在绍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提升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占本市常住人口总数的比例和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四)加快提升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社会资本等以多种方式进入我市高教领域,建设一批研究院、实验室、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和应用型高校。强化高校源头创新地位,鼓励开展交叉研究,着力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高校间的协同发展。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实施社会服务深耕工程,引领培育一批规模产业或企业,建设一批创新服务基地、产教融合联盟示范基地。有效扩大继续教育生源规模,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保障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大幅提升大学生留绍率。

八、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到2025年,力争建成2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3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老年教育机构乡镇覆盖率达到100%。

(一)高标准搭建终身学习平台理顺绍兴广播电视大学体制,推进社区学院建设。基本建成开放型混合式终身学习平台,汇集更加丰富的终身学习课程资源,完善市、县、乡三级终身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完善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健全公民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

(二)倾斜发展乡村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依托农村文化礼堂推动社区教育向乡村下沉,组建互助式学习社团,提升农村文化礼堂数字化学习资源配置与配送服务水平,广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青少年校外实践学习和符合老年人群体需求的学习活动,市域内社区教育入驻农村礼堂覆盖率达到100%。逐步将老年教育机构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互联网+老年教育”,依托乡镇成校、职业院校、社区学院和老年大学,加强老年大学(学堂)和老年教育专业建设,老年教育机构乡镇覆盖率达到100%。

(三)努力构建家校协作共同育人机制健全家校协作育人机制,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数字家长学校,建立市级家庭教育讲师资源库。加大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事业。鼓励各级各类学校通过更多渠道、以更多形式持续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将家长学校到课率纳入终身学习学分体系,建立家长学校结业证书制度,设置家庭教育负面清单。

九、锻造卓越幸福的教师队伍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在绍高校拥有博士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25%;高级职称比例40%,其中正高15%;新培养创新领军人才30名、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50名,新增高水平创新团队10个。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大幅提升。

市级学科带头人

绍兴名师

名师

工作室

正高级

职称

特级教师

特级校长

高级校长

总数

300名

300名

500个

70名

96名

7名

30名

(一)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将抓师德师风作为建设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化、常态化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双培养”机制(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提升师德师风教育实效。建立完善榜样引领机制,实行新入职教师宣誓制度,持续开展“最美教师”评比和风采展示,加大优秀教师宣传力度。建立师德师风考评监督机制,落实教师言行负面清单,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和失信惩戒系统,探索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和行业禁入制度,营造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二)基本消除教师队伍结构性短板。统筹管理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优化教师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加大紧缺学科、乡村学校、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师资供给力度,建设来源稳定、数量充足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共卫生、体育训练和心理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大高素质教师培养、录用、引进和使用力度,积极引进各级各类高学历、高职称、高素养和高技能人才。完善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和走教制度,落实员额报备制。着力提升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队伍建设水平,落实每班“两教一保”人员配备标准。

(三)促进教师队伍共同成长。继续实施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和制度,与师范院校合作共建一批紧密型教师发展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成一批卓越教师发展基地。深入实施“浙派教育家培养工程”“中小学双名双特工程”“中小学教师海外研修计划”等,实现名师工作室辐射小规模学校全覆盖。建立教师教育效果督导机制,通过实施一校一策,建立一师一档,补齐教师能力短板,提升培训实效。

(四)全生命周期呵护教师职业幸福感。严格落实中小学“减负33条”,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健全公办中小学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做到同时同幅增长。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工资待遇,逐年缩小非编教师工资与在编教师差异度。着力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乡村等艰苦地区教师的薪酬待遇,切实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同等条件享受“五险一金”保障。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收入分配更加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建立市、县两级教师心理关怀中心和教师身心健康守护云平台。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开展有质量的校本教研。尊重教师知识产权,明确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不纳入学校绩效工资总量。完善教师申诉维权渠道,健全教师危机救助和救济链条。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各级党委及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下,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机制。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严格落实“四责协同”(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机制,深入推进清廉教育建设工程,大力营造清明政风、清静校风、清正教风、清新学风。提升民办学校党建工作质量。

(二)推动“四个重大”落地。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重大平台、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地见效。

1.重大平台。建设滨海新区高教园区。按照“办好一批、引进一批、迁建一批”思路,集中建设高等教育园区,打造现代教育的“国际合作先行区、科技创新引领区、创业孵化集聚区、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智慧教育平台。通过建设1个市级数据库、1个教育系统平台、开发N个功能应用,与省级中心、城市大脑互融互通,破解教育系统信息孤岛,形成“1库1平台+N应用”绍兴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校内融通、校际打通、上下贯通、周边连通。

2.重大政策。“1610”政策体系。“十四五”期间,为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将全面落实“1610”政策体系,即《绍兴市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6大实施意见和10大行动计划。

3.重大项目。改扩建128个学校项目。“十四五”期间,以区、县(市)为单位,推动小学向中心村集聚、初中向中心集镇集聚、高中向县城集聚,优化完善市域内学校网点布局,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幼儿园)项目建设。拟规划实施和启动实施128个学校项目,总投资241亿元左右。其中,越城区23个、柯桥区24个、上虞区16个、诸暨市18个、嵊州市26个、新昌县10个、市直6个、高校5个。规划项目建设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根据实际需要适度调整。

4.重大改革。稳妥推广“五权下放”。持续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突出学校办学自主权,全面推广市直学校“五权下放”经验,将教师招录权、岗位设置权、干部任用权、职称评聘权、岗位竞聘权等五个权限下放给学校,实现教师招、评、聘、用主体一致。指导学校完善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校工会、教职工大会参与民主决策的程序,激活广大教职工创新潜力和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初中教育“分层走班”。遵循“因材施教”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别发展,总结提炼柯桥区初中基础学科分层走班教育实践经验,在全市推广以学生学业基础水平、学习能力为主要区分依据,推进学生自我选择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分层走班”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个体学习潜能,破解初中教育“区域内生源分布不均衡、学校生源结构多元化、学科课堂教学实施难”等问题,

(三)提升教育投入水平全面实施市区教育网点布局优化行动计划,建立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相适应,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相配套的教育投入机制,保证财政性教育投入,落实“两个只增不减”,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教育投入机制,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落实基础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构建适应现代职教体系的投入机制,优化高校生均财政拨款机制,财政年度内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支持教师待遇保障、高等教育建设、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智慧教育建设等。落实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义务教育段学生免学费、免课本作业本费和,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补助),保障各类学生资助资金足额到位。鼓励、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教育短板领域,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基金会建设,创新汇聚各方面资源支持教育发展。到2025年,各级各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同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定额的10倍以上。

(四)推进教育数字化。坚持数字化改革,运用数字化技术、思维、认知对教育领域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提升智慧教育水平。

1.统筹构建整体智治体系。加强管理信息化总体设计,建成“1库1平台+N应用”绍兴智慧教育平台,建立健全教研、备课、考核等精细化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学和管理平台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信息动态监管、教育资源实时分配、应急管理实时指挥、科学决策智能服务、事业发展早期预警,逐步实现市、县、校三级教育数据交换应用全覆盖。对接浙江教育大数据仓,构建统一的教育数据标准,全面推进教育数据无感采集、深度挖掘和开放共享,完善学校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构建教育领域诚信体系。

2.加快发展高质量线上教育。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确保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每3年不少于50学时。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构建支撑大规模个性化教学的互联网学校,推进精准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评价。深入研究探索适应后疫情时代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式、智慧教育时代的慕课教学形式,用好“之江汇”教育广场。开设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必修与选修融通课程,加强教师多科复合教学能力,强化全程学情分析和学业指导。尊重教师智力创造,推出“名师金课”,鼓励教师通过在线教育提供优质资源和个性化服务,推进在线教育可持续发展。

3.布局建设智慧教育新基建。整体谋划智慧教育政策、布局、标准和规范,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学校应用、服务驱动”开放合作模式。提前布局基于5G和万兆带宽的智慧教育新基建,加快推进教育系统IPv6基础网络设施改造和应用系统升级。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新型智慧教与学场所,广泛推进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等情境载体建设,支持在绍高校联合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促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智慧教学示范校,加快“城乡携手、同步课堂”建设,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校际智慧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建设全市中考标准化考场,推进考试组织实施智能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全方位的教育信息安全与预警体系。

(五)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立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突出综合集成,注重协同高效,努力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新突破。

1.全面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突出依法治理,实行教育系统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规范教育行政程序和权力运行方式,提升学校领导干部和全体教职工的法治思维和依法治校能力。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权责明晰的教育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入园入学“一件事”等教育领域改革,打造完善网上办事和实体联动的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坚持依章程治校,完善校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家委会等学校自主办学的运行监督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参与教育事务的途径,健全新闻发布、公众听证、政策解读等制度,畅通教育领域的资政、咨询、质询、监督和帮扶渠道。

2.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积极推动各级科学履行教育职责,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探索全学段综合素质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及其结果应用,强化对学生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的综合考核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坚持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探索由学校主导、同行和社会多方参与的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增值评价相结合的教师评价机制。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学校评价的根本标准,尊重学校发展差异,探索不同学段之间的关联性评价方法。严厉禁止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禁止学校排名。基于互联网和AI等技术手段改进评价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呈现方式,探索智能化评价系统建设。

3.精准开展教育督导常态专业评价。坚持“结果权威、覆盖全面、运转高效、问责有力”目标,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制度体系。加强市、县两级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实现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社区化,提升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和程序规范化水平。完善对各区、县(市)依法履行增加办学投入、落实教师编制与待遇、推进教育重大工程、维持良好教育生态环境、保障校园师生安全等方面教育职责的督政机制。坚持以学校现代化建设为导向,加强对办学行为、教育质量、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常态化督导。完善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定期发布县域、校际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开展各级教育负责人履职综合督导,建立年度督导检查结果公示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六)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提供丰富的教育供给,维护安定的育人环境,构建良好的舆论生态,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1.坚定不移推进教育开放合作。实施教育开放互联三年行动计划。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加快教育交流合作步伐,推动杭绍甬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学校、研究院、孵化基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打造一批品牌专业和示范课程。深入实施“千校结好”工程,支持“海外兰亭书法学堂”和书法学院(课堂)项目。打造山海教育协作升级版,有效开展教育对外援助,促进对口援助地区与绍兴教育共同成长。

2.坚持校内建网校外借网保安全。全面推进师生安全“网格化”管理,关注特殊家庭、特殊心理、特殊身体等三类学生,加强家、校、地三方信息共享机制,联动消除师生安全管理盲区,形成“校内建网、校外借网、内外联网”安全管理“绍兴方案”。联合公安部门开展“智安校园”建设,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推广“校园食安智慧监管系统”。广泛开展消防教育、防溺水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大力创建“平安班级”“平安寝室”,全市“平安校园”创建率达到98%以上。继续实施学校安全综治“十大工程”,确保校园突发事件处置“零升级”“零纠纷”。

3.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将相关任务细化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每年开展规划目标达成度评估。严格控制各类“进校园”事项审批,减轻学校非教学负担。全面建成家校线上、线下平台,建立家长权益救济机制,主动作为化解家校矛盾。全面落实《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体系,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财务监管、风险防控和退出机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依法办学,杜绝违规补课、超纲教学现象,强化对培训机构的安全管理,坚决取缔非法培训机构。强化教育宣传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形成助力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新格局。


 

附件:绍兴市教育现代化建设“1610”政策体系


 

附件

绍兴市教育现代化建设“1610”政策体系

1610政策体系

1个纲要

绍兴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

6大实施意见

绍兴市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发展攻坚计划

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市战略的意见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

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10大行动计划

绍兴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

绍兴市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初中提质共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 年—2023年)

绍兴市深化产教融合五年行动计划(2020—2024年)

绍兴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五大创建行动计划(2021—2025年)

绍兴市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第四轮行动计划(2021—2023年)

新时代绍兴市中小学教师队伍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绍兴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绍兴市区教育网点布局优化行动计划(2020—2025)

绍兴市中小学生“阳光成长”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上一篇: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

下一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浙江省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浙江省教师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关闭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 绍兴文理学院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绍兴文理学院河西校区科教楼312室 联系电话:0575-8834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