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出台了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政策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10月13日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国家破除“五唯”系列重磅文件的继续、升华与总结,正是这样的教育政策文件之一。《总体方案》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与战略意义,至少取决于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是关键性。教育改革千头万绪,评价机制则是关键之关键,是我们要抓的“牛鼻子”。正如《总体方案》开篇所言,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事实上,评价机制既是“路标”,还是“动力”,更是“环境”。办教育,其实就是营造环境,营造那种百舸争流而又从容有序的祥和环境。如此专门针对评价改革的教育政策,无论我们如何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其二是及时性。改革开放以来,如同经济领域的改革成就一样,中国的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国民素质在整体上大大提高,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但是,过于功利、过度竞争的教育环境不断强化,国民的教育满意度与获得感随之下降。近年来借用描绘教育现状的热词“内卷化”,形象地揭示了中国教育的症结所在,也是国家文件采取“顽瘴痼疾”指称“五唯”的原因所在。真正释放教育活力,唯有深化评价改革;这项改革迫在眉睫,舍此之外别无他策。
其三是全面性。《总体方案》正文字数仅仅6386个,却囊括教育事业的主要主体,涉及评价对象的重要方面。《总体方案》的主体内容“重点任务”,从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出发,既全面概括了教育评价改革的五大主体,也全面指出了正确的教育观、办学观、业绩观、成长观与用人观。针对每一类教育评价改革的主体,《总体方案》关注到了重要事项、主要内容或者紧迫任务。例如,针对学生评价改革,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突出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其四是创新性。《总体方案》较好地吸收了近年教育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例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也集中体现了国家近年的评价改革新动向,例如“不得将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更是在破除“五唯”、培育良好教育生态上进行了探索性思考,例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等等。
其五是稳妥性。《总体方案》围绕破除“五唯”的中心目标展开,力争将教育评价改革举措落在实处。高校与中小学的“五唯”,具体内容不尽一致,但精神实质并无区别。去“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去“唯分数”不是不要分数,去“唯”只是强调我们不要“以偏概全”、不要“无视其他,以此决定一切”,不能从一个极端步入另一个极端。同时,我们不能操之过急,有破有立,甚至先立后破。中国是个熟人社会,如何避免“破旧唯”后“立新唯”,如何推动从“唯”到“维”的内在评价、专业评价与综合评价,正如《总体方案》所言,要用5至10年时间的努力,到2035年基本形成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总之,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愧为教育综合治理中的“关键一役”和“最硬一仗”。这场改革成功了,教育事业也就走出“深水区”与“瓶颈期”,最终建成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在全球范围里“彰显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方案”。对此,我们要有“千难万难,也得攻坚克难”的韧性精神,还要有“久久为功,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可见,《总体方案》不可能成为过眼烟云,至少在“十四五”时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战斗檄文。
(作者:教师教育学院付八军教授。原文发表于“教育之江”2021年1月29日“教育评价改革笔谈”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