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办什么样的大学以及如何办大学,如何对大学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设计,这是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学发展规划涉及现状分析、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四大方面的内容,规划的制订必须按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和策略来进行。
关键词:大学;大学发展规划;教育管理
教育发展规划,是为使教育更加有效地满足学生与社会需求而进行的宏观管理和决策的过程,是教育宏观管理中具有先导作用的关键环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愈益成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教育发展规划设计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加强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搞好大学发展的规划设计,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正确决策,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发展规划的意义
规划是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教育规划,就是比较全面、长远的教育发展计划。根据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所需条件的要求、对高校教育事业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使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符合目标要求,实现教育工作的最优化,有效地提高大学办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是高校宏观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学校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
1
.制订大学发展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基础在教育,人才是关键。面向新世纪,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高等教育被赋予了崭新的历史使命。毫无疑问,高等教育未来怎样发展,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人们研究明天的大学如何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2
.制订大学发展规划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与挑战,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竞相采取对策,以争取战略主动。其中,最突出、最具共性的对策就是深入推进以争夺
21世纪人才和教育制高点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改革,培养
“具有
21世纪国际竞争能力的新型人才
”,如欧盟委员会的《走向知识化欧洲》、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韩国的《实现世界化的新教育构想》。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既对我国高等教育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有重要的启迪,同时也直接对我国高等学校提出了深化改革的要求。
3
.制订大学发展规划是高校自主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高等学校国内、国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面临重大冲击,每一所大学要在世界高等教育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求得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从战略高度,制订学校的全面发展战略,对发展战略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大学发展规划的制订,使高校总体发展战略明晰化、具体化,使战略目标得到具体的落实和实施;有助于通过多种方案的比较研究,趋利避害,优化结构,合理配合,科学部署,选择实施教育发展战略的最佳途径;有利于协调大学内部各层次、各单元的关系以及大学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使复杂的相关因素达到综合平衡,提高大学自我意识、自主发展的整体效益。
二、大学发展规划的内容
大学发展规划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展规划要特别体现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长期性和可操作性。一份完整的大学发展规划应该包括现状分析、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四部分内容。
1
.现状分析。现状分析包括学校的基本状况和环境分析两部分,它要求对学校自身的基础进行全方位的解剖,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学校所处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时代背景作出科学的判断。只有找准了学校在同行中、在省市区同类高校中、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在国际国内各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才能进一步设计未来的努力方向和发展水平。只有明确学校已有的特色和优势,认清学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了解学校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才能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只有从现实出发,着眼于未来。对学校所处环境作出科学的、准确的分析,对未来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状态进行描述与预测,才能在学校现有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的要求,创造发展的条件,制订发展的措施。
学校现状分析一般从学校的软件与硬件两大块入手。
软件即办学思想
(
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校风、大学校训
)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
硬件即土地、环境、建筑和仪器设备等,两大块分为学校领导班子、办学规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基本设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交流与合作、教育质量等
9
个方面。以此分类统计出在校
学生人数与结构、生源分布状况、学科专业数量与结构、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固定资产和图书资料、实验教学设备、教学科研基地等基本设施数据、科研机构、项目、经费、成果数量、出国留学、进修、学术交流、合作办学情况、学生毕业合格率及就业分布情况,等等。在此基础上,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能力进行全方位定量、定性分析,并以《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教育部所颁相关指标体系为参照,阐明学校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认清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从而对学校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发展要素、问题与不足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
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涉及到许多方面,有许多相关因素,因此应从以下方面作出环境分析: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国家、省、市教育发展状况、改革开放的形势、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交通信息条件、国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等。只有认清学校面临的形势,深刻分析学校所处的背景,才能较为科学地、客观地研制出大学发展规划。
2
.指导思想。
大学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发展规划的总方针和总纲领,是制订和实施规划的根本准则。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制订和实施发展规划的前提条件。
指导思想首先必须明确大学发展的工作方针,即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办学方向以及培养目标,那就是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
“三个代表
”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的发展必须自觉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规律和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大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教育优先发展原则,即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教育投资是一种战略性、基础性投资的观念,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二是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原则,即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是教育
“
三个面向
”
原则,即努力培养适应
21世纪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是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一原则,即在扩大大学办学规模的同时,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优化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五是改革创新原则,即要不断解放思想,敢于打破传统办学格局和思维方式,勇于探索,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大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构成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发展思路清晰,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发展才会少走弯路。面向
21世纪,我国高校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培养高素质的高等专门人才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在发展规模的前提下,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育体制改革为关键,深化改革,更新观念,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快发展。
3
.发展目标。
大学发展目标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大学发展所要达到的数量、质量、规模、速度以及内部结构和比例关系的综合指标体系。学校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是大学发展规划中的首要问题。
大学发展目标一般分为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两大部分。
总体目标要陈述学校在某一时段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性质和类型、规模及服务方向等。学校类型:我国高校类型大体分为综合性大学、以某一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专科性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功能:绝大多数高校是教学型的,当其科研力量、成果达到一定高度,或在全国科研力量和成果中具有相当高的声誉时,可能被定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学校层次:一般分为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学校水平:学校发展为地方一流、国内一流或国际一流,这是大学办学水平的努力方向。学校服务方向:既包括学科专业的内容,也有服务面和服务层次。
大学发展具体目标即发展要素,是发展规划的主体部分,即学校所选择的重点发展的若干项目及领域。一般而言,大学发展具体目标涉及发展规模、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师资队伍、基本设施、实验教学及基地建设、经费投入和筹措等。发展规模:在校学生总数,包括全日制本科生、博士、硕士研究生、留学生。学科专业:本科专业及国家级省级重点课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点数量及种类、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科研主攻方向、各类课题项目数、科研经费、出版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以及被
SCI等三大检索刊物收录数量,省部级获奖及科技产业兴办、合办情况。
师资队伍:学位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和学缘结构,特别是研究生学历与高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院士、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数等。
基本设施:学校占地面积
(包括学生生活运动区、教学区、教工生活区、实验用地
)、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及图书馆藏书量。
实验实习:实验室及其面积、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实验开出率、实习实践基地。
经费投入及筹措:教学及基建投入、实验室建设及实验设备等。经费筹措包括政府拨款、各类贷款、社会资助及自筹经费。
4
.保障措施。大学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作保障。大学发展规划的实施,是一项比较复杂、艰巨的工作,它涉及到思想观念的更新,人、财、物的力量部署与资源重组,制定相应的政策等。保障措施的构建,是发展规划的最后一环,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对策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发展目标的实现。
大学发展的保障系统主要体现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经费筹措机制的构建和运作等诸多方面,涉及到以下要素:
其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这是确保大学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的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
其二,坚持依法办学民主建校方针,转换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分配制度的激励功能,增强教职工的竞争活力;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依法行政,以德治教,民主建校。
其三,强化教学监督管理,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健全教学激励机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快教学设施的改造;主动适应新的用人机制,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狠抓师资队伍建设。
其四,重视科研与教育交流,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切实落实科研强校战略;深化科研改革,建立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构建产学研三结合模式,努力拓宽科研合作渠道;扩大教育交流,增进国际合作。
其五,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为大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大学发展规划的制订
大学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动态系统,要达到期望的系统目标和实现有效的系统控制,就要根据其发展目标、发展要素和所需条件的要求,对学校事业发展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设计。
1
.规划的方法。规划的方法是将实施未来目标的选择与当前目标的决策联系起来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大学发展规划的研究主要是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在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的基础上,必须把握制订发展规划的方法。
一是人力需求法。人力需求法是规划中通行的方法,
20世纪
60年代初非常流行,至今仍被采用。该方法要求教育配合经济成长,强调教育的产出应与人力市场所需的人力相适应,也就是谋求教育与就业的密切配合。只有了解一定阶段中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情况,才能及时调整今后的教育规划。因此要从调查入手,分析毕业生的就业与工作条件。调查的主要类型有长期跟踪调查、职业安置调查和职业表现调查。
二是社会需求法。以人口的增加、年龄的组合、教育状况以及国家长期性的目标为依据,要求教育的供应要符合社会大众对教育的需求,即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在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个人教育需求的总量。当前,在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应了解老百姓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状况,进而科学地制订大学发展规划。社会需求法将对教育决策产生相当的作用。
三是成本收益法。即以最小的成本谋取最大的利益,主张在收益效率最高的部分优先投资和发展。这种方法要求分析国家资源用于教育的比例是否合理,分析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投资是否恰当,是否获得最佳效益。例如,计算一位大学生的培养费用。再计算其就业后的终生收入,两者之比差距愈大,说明效益愈高。这种方法应注意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挖掘学校内部潜力,使教育投资收到较大效益。但同时,还要注意考虑教育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效益。
四是国际比较法。即采用不同国家中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指数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这种方法强调国民收入与教育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但要十分注意各类教育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保教育结构的合理调整与优化。
上述方法在大学发展规划制订中,都会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但高等教育事业本身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其规划方法也必然随着事业的发展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因此,在制订大学发展规划时,必须综合应用上述诸种方法,使之朝着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更加注重高等教育双重效益的方向发展。
2
.规划的程序。大学发展规划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从时间、空间上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规划的制订过程,是教育系统内诸因素间以及同教育系统外诸因素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该过程的一般程序是,先确定发展目标,再编制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
明确目标。目标是规划所要达到的目的。目标所表示出来的发展方向,既可起到对大学发展正确导向的作用,又可引导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使用。大学发展目标既有总体目标,又有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预见性的,应广泛、全面而富有弹性。中期目标是政策性的,是短期目标的导向,保持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协调关系,保证长期目标的相对稳定,是实现长期目标的中间环节。短期目标是整体目标的量化表现、应该具体而详细。
问题分析。对大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充分占有资料,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在展示发展成就的同时、揭示矛盾,找出问题,认清形势,是制订规划的基础性环节。
预测剖析。在分析和掌握大量的各方面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人口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对发展高等教育可能提供的条件作出预测和设想,为制订大学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制订方案。在调查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大学发展目标、发展要素以及社会可能提供的资源,学校现有基础条件,根据由客观到主观、由中心到外围、由重点到一般、由易到难、由清晰到模糊的先后次序,用不同的方法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大学的发展提出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案。
方案评估。大学发展规划方案形成后,组织评估小组对其进行全面评价,以供决策者优化选择或对规划进行调整。对规划目标、发展重点和一些关键性数据,要作多方面的可行性论证,必要时应作局部试点。
优化方案。根据方案评价的结果,经过比较分析,从诸多规划方案中择优设计与选用大学规划方案。
决策实施。当最优方案选定后,使其发展决策得到贯彻落实,大学发展规划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3
.制订规划的策略。一项完整的、科学的大学发展规划的产生,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注重规划制订的政策和策略。
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制订和实施发展规划的首要条件。正确的指导思想要能够充分反映国家、地方和学校自身的利益与要求,能够与国家和地方的教育发展指导思想相吻合。总体而言,指导思想应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一元性,即必须是高度概括的,紧紧围绕大学发展这个核心提出的对整个学校工作全局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
二是稳定性。指导思想必须坚定明确,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变。
三是纲领性。指导思想是发展规划的灵魂,它应该具有号召、动员和统领整个战略的作用。
选择的大学发展目标正确与否,事关整个发展规划制订的成败,因此,
在确立大学发展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发展目标既要具有先进性,又要具有可行性,既要考虑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又要考虑实现目标所必备的社会物质条件。
二是发展目标是多元性与多重性的统一。发展目标应从质和量上确定出高校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培养出什么样规格的和在数量上能满足社会生产和各项事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确定出高校自身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在世界科技文化事业发展中应作出的贡献,反映出大学为提高民族科技文化水平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三是发展目标既要定性,又要定量。对大学发展目标既要作出总体方向性的规定,又要对目标的总体规模、效益作出指标规定。另外,从发展角度看,由于目标具有阶段性,因而制订发展目标时,必须认真研究目标间的相互关系,目标上下之间应具有衔接性。
大学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应根据发展规划本身的性质和任务来制订。提出的保障措施必须以实现大学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并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保障措施应是多元的、多层次的,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或弹性,以应付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外,保障措施应相互配套,形成一个完整的对策体系,确保对策之间的互相协调,从而发挥更大功能作用。
在规划的具体制订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充分听取专家、校内各方的意见,特别要重视吸收基层专业人员的意见,了解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要,规划的制订过程既是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平衡的过程,也是利益平衡基础上确定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过程,因而要坚持领导、专家和群体相结合,坚持群众性,体现民主性,确保科学性。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第1期